你的童年,來自一個「情感忽視」的家庭嗎?

-A A +A
  • Posted on: 2020/03/12
  • By: helper
你的童年,來自一個「情感忽視」的家庭嗎?
桃園市助人專業促進協會
 
下面有五個問題,可以幫助你更認識自己。算一算,回答「是」的有幾題:
 
(一) 你是否生長在一個看似正常的家庭,接受正規的教育,卻因著種種因素而未受到父母親的認可與
       關懷?
 
(二) 你是否很容易敏察到別人的需求與期待,卻無法解釋自己內心的空虛感和痛苦從何而來?
 
(三) 你是否很難知道自己想要甚麼,也說不出自己有甚麼”感覺”?
 
(四) 你是否認為說出你的感覺和困擾,會造成別人的負擔或把他們嚇跑?
 
(五) 你是否渴望跟別人建立一種和諧美好的親密關係,卻總是力不從心、 不知所措,到最後傷痕累           累或不了了之?
  
算好了嗎?如果你的答案裡有三項以上都是肯定的,那麼,你應該就是「童年情感忽視」家族的一員了。
  
甚麼是「童年情感忽視」?鍾妮斯˙韋伯博士在她的著作「童年情感忽視」這本書中指出,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、原始的本能,就是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。她表示這是生命的元素,讓生命值得活,也是維繫關係、讓關係增溫的重要燃料,而這樣的情感連結最早源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親的互動關係。
 
唐諾˙溫尼考特(D.W. Winnicott)也在其所發展的「依附理論」中提到,如果父母親能夠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提供最低限度的情感連結、親子共感(感同身受,empathy),以及持續的注意力,那麼,這個孩子將能夠漸漸發展成為一名有健康情緒、能跟自己的情感連結的成年人;反之,這個孩子的情感發展就會像一棟地基不穩的建築物,在與人接觸互動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情緒困擾,這些困擾可能會伴隨他們一輩子,他們卻不清楚究竟出了甚麼問題,以及這些問題對他們造成甚麼樣的傷害。
  
此外,「情感忽視」並非泛指所有忽略孩子感覺或情緒的情境。韋伯博士指出,通常這類型的父母同時具有兩個特徵:一是在遭遇生活危機時,以某種嚴重的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(突發性的共感失敗);二是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,對於孩子的某些需求始終視而不見、充耳不聞(長期性的共感失敗)。
  
簡而言之,「情感忽視」之所以會對一個人造成嚴重的傷害,關鍵在於父母親長期對孩子的某些需求不聞不問、日積月累所造成。她強調,這樣的現象雖然相當普遍,卻極其隱晦,難以察覺,也難有具體可見的徵兆,且容易代代相傳,要停止它幾乎不可能,除非你已經發展出覺察它的能力;如果你無法覺察或判斷童年情感忽視對你造成的影響與傷害,那就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了。
  
許多性侵害倖存者都來自一個「童年情感忽視」的家庭,在成長的過程中,他們的感覺與需求不斷遭受到父母、家人的忽視、否認,甚至在彼此的關係中有著許多被拒絕、誤解與傷害。面對「人」,他們內心的小劇場經常上演兩難情境,充滿著許多矛盾、焦慮與困惑的感受,一方面渴望與他人靠近、建立情感連結;然而另一方面,過去的經驗讓他們好害怕再次被傷害,加上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,最後往往選擇逃避人群或封閉自己。時間一久,許多倖存者心中累積的情緒整個糾結在一起、被壓抑到內在深處,以憤怒、憂鬱、焦慮、恐慌….等不同形式表現出來,甚至因為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而不斷出現自傷或自殺的意念或行為。他們不斷努力地為自己跟人的關係尋找出路,卻總是難以跳脫這痛苦的負向循環。
  
事實上,情感忽視的衝擊與影響是可以被逆轉的,你有機會可以改變這樣的模式。如果你是一位性侵害倖存者,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專業、安全、安心的地方可以好好放慢腳步,探索、療癒自己,如果你渴望有人可以傾聽、陪伴、理解你,並和你一起思考、討論許多過去沒有人能談的話題,那麼,桃園助人專業促進協會/性侵害創傷復原中心將是你最好的選擇,歡迎你鼓起勇氣和我們聯絡,我們很樂意與你一起發現、重建屬於你的「心」生活。
分類: